· 樣品要求:
· 尺寸:厚度均勻(如固體樣品 d=0.1~1 mm,薄膜 d=1~100 μm),面積與電極匹配(通常 φ=10~50 mm),表面粗糙度≤1 μm(避免空氣隙引入誤差)。
· 形態:固體需拋光或研磨,液體需密封于惰性容器(如聚四氟乙烯樣品池),粉末需壓片成型(壓力≥100 MPa,避免氣孔)。
· 電極系統:
· 材料:常用蒸鍍金 / 銀電極(導電性好、化學穩定),液體樣品可用不銹鋼電ji;高頻下需考慮電極電感效應(如采用平面螺旋電極)。
· 結構:
· 二電極法:適用于高介電常數材料,但邊緣效應顯著(電場集中于樣品邊緣)。
· 三電極法:增加保護電極(如 ASTM D150 標準),消除邊緣電容和漏電流,適合低損耗材料(tanδ<10?3)。
· 屏蔽設計:電極需包裹接地屏蔽罩,減少外界電磁干擾(如 50 Hz 工頻噪聲)。
· 溫度與濕度:
· 溫度影響顯著:介電常數隨溫度可能呈線性或非線性變化(如鐵電材料的居里溫度附近會出現峰值),需通過恒溫箱(精度 ±0.1℃)控制,升溫速率≤5℃/min。
· 濕度敏感:吸濕性材料(如聚合物、陶瓷)需在干燥環境(濕度 < 30% RH)中測量,避免表面電導增加損耗。
· 電場強度:
低電場(E<1 V/mm)下介電響應為線性,高電場可能引發非線性極化或擊穿,需根據材料擊穿場強選擇安全值(如陶瓷材料 E<100 V/mm)。
· 頻率范圍選擇:
· 低頻(1 Hz~1 kHz):適用于離子電導主導的材料(如電解質)。
· 中頻(1 kHz~1 MHz):聚合物、陶瓷等常用頻段,對應偶極子極化弛豫。
· 高頻(>1 MHz):電子 / 離子位移極化主導,需考慮儀器寄生參數(如電纜電感、分布電容)。
· 儀器精度要求:
· 低損耗材料(tanδ<10??):需高精度阻抗分析儀(如分辨率 tanδ~10??),并校準雜散電容(如使用空電極或標準樣品(如石英)進行背景扣除)。
· 寬頻測量:需確保儀器在全頻段內的相位精度(如 ±0.1°),避免數據失真。
· 系統誤差校正:
· 寄生參數扣除:測量空電極(C?)和樣品 + 電極(C?),真實樣品電容為 C = C? - C?;高頻下需用開路 - 短路 - 負載(OSL)校準法消除電纜阻抗影響。
· 電極接觸電阻校正:當樣品電阻 Rp 與儀器輸入阻抗可比時,需采用并聯等效電路擬合,避免電導損耗被誤算為極化損耗。
· 數據處理技巧:
· 復數介電常數擬合:使用 Cole-Cole 圖(ε''~ε')分析弛豫過程,通過弛豫時間分布(DRT)模型分離多弛豫機制。
· 溫度 - 頻率等效性(時溫疊加原理):對聚合物材料,可通過平移不同溫度下的頻譜數據構建寬頻介電譜。
· 薄膜 / 納米材料:
需采用微電極技術(如聚焦離子束刻蝕電極),或使用開爾文探針力顯微鏡(KPFM)進行納米尺度介電測量,但需注意尺寸效應(厚度 < 10 nm 時介電常數可能下降)。
· 高溫 / 低溫環境:
配備高低溫爐(-196℃~1000℃),但需注意電極與樣品的熱膨脹匹配(如使用氧化鋁基底 + 金電極),避免熱應力導致接觸不良。
· 高壓電場:
需使用耐壓樣品池(如油浸式電極),并監測局部放電現象(PD),避免擊穿損壞儀器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